当前位置:才干社>论文>教学论文>

动手操作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作用

才干社 人气:2.73W

摘要:时下,新课程标准的提出给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带来很大的冲击。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贯彻体现新课标,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素质教育,这一问题已摆在广大教师面前。新课标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更应倡导学生动手操作式学习,只有在动手操作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发展积极学习,进而达到自主学习。而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寻求发展的真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课内及课外设计大量的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知识,同时给动手操作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引导,经过实践,确有实效。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动手操作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作用

关键词:动手操作数学作用小学生

一、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而动手操作恰恰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激起学习的冲动和热情。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充裕的动手操作的空间,由于学生在个性、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提示操作的方法的要求,作必要的引导。如教“教我长高了”活动课,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根长绳,一把尺,一卷皮尺,要求动手操作,量出每个同学的身高,并作好记录,贴在黑板上,然后全班合作交流,制成一张全班同学的身高流计图。最后,教师又提出一个开放性的有价值的问题:能用这些工具测出你喜欢的人或物的高度吗?教室里顿时沸腾了:有的两人操作测教室的门高、黑板高、长、宽,有的请听课教师合作,测教师的身高,两臂伸展的长度,学生整个活动中都运用了动手操作,且情绪高涨,配合默契。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了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动手的过程中极大地吸引每个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孩子都真正喜欢数学课。

二、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实践证明:知识来源于实践,深刻于体验,发展于个性。只有经过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并难以忘怀。在很多数学知识的教学过成中,必须让学生去做一做,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等等动手操作的方式来让学生自己去找到知识是怎么形成的。例如一教学《平均分》时,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个。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让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了动手操作。操作前,用PPT出示操作要求。1、数清楚橘子的总数和盘子的个数。2、讨论:一个盘子代表什么意思?

3、怎么分?分的时候注意什么?4、完整的说出你分橘子过程。在学生的操作的过程中老师巡查,观察各个小组分的方法以及对他们在分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经过小组合作操作,我让学生汇报结果,有下面三种情况:方法一:一个一个地分;方法二:先2个2个地分,再1个一个地分;方法三:3个3个地分。不论哪一种分法,它们的结果都是每份分得了3个。在分的过程中学生们知道并理解了平均分的意义,也了解到了三种方法有不同的利弊。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就是理解“平均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实践、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教师要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分橘子,充分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形成相应的表象,操作中不但关注到“分”的结果,“分”的过程,同时更加关注“分”的方法,从而达很好的达了到了教学目的。

三、动手操作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知识。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观提出,儿童关于现实的概念不只是一种“发现”,更是一种“发明”,这意味着“概念”既不预成于内,也不预成于外,儿童必须自己去构造“概念“。而数学本身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必须借助形象、直观和实物的操作,形成表象,建立初步的数学概念。师(给每组学生15根小棒):请你们用几根小棒搭建自己喜欢的图案,直到小棒不够搭建一个完整的图案为止。各小组开始活动,学生发现有的摆的图案有剩余,有的没有剩余。 师:你能把你们小组摆小棒的这个活动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吗? 生1:我们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可以摆5个,小棒用完了。算式是15÷3=5。 生2:老师我们组用4根小棒摆一把小伞,15根小棒可以摆3把,还剩3根不够摆一把了,算式是15÷4=3„„3。 生3:15÷7=2„„1我们共有15根小棒,摆一座房子用了7根,可以摆两座房子,还剩1根。 师:(指着两题有余数的除法)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写呀,最后面的这个数叫什么数呀? 许多学生抢说:叫余数,就是剩下来的。 师:知道余数的小朋友请举手?你能说说生活中遇到余数的例子吗? 学生有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有的结合这次的操作活动解释“余数”。这节课中我让学生用15根小棒摆自己喜欢的图形,这样安排,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没有剩余,另一种有剩余,感悟到了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区别和联系。更重要的是在操作中发现“余数”从而为抽象出概念,形成概念和理解概念的内涵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学生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做了很好的铺垫,激发了学生寻求新知识的积极心情。

四、动手操作更容易体现数学算法多样化。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主张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学习时,有些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任凭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不干预,几乎暂时把自己从课堂教学中“游离”出去。这实际上是教师对《新课标》的新理念理解不透,认识不清所致。在动手操作学习时,全班几个乃至十几个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在所难免,让他们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合,从而达到多赢共进的目的,教师应因人而异,为他们提供不同的信息,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让他毫无觉察地多参与其中,启发帮助他们突破“难关”,而不至于束手无策,使动手操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对“学有余力”的孩子,则多放手,有时还要给他们设置“障碍”,提高“视点”,让他们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如教学计算23-7时,我不直接暗示算法,而是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借助学具,看哪个小组方法多,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主动去探索多种个性化的算法,结果,学生提出的计算方法让我惊叹不已,有的摆小棒,有的借助计算器,有的列竖式,有的用各种口算:

10-7=3 13+3=16,13-7=6 10+6=16;还有的同学用做减想加的方法16+7=23,所以23-7=16,更有一种奇特的算法让我当时愣住了,他说先算7-3=4,然后20-4=16,虽然得数相等,但按常规思维难以理解,我当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他说算理,没想到他竟说得有理有据:23减7,个位3个1减7个1,差4个1不够减,就从20里减去4就是16,说得多好呀!这就是教师尊重学生,在给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学生主动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多方位的分析、多角度的联想、多层次的猜测、多方面的实验,用不同的解题策略改变问题情境,开拓解题思路。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五、动手操作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空间思维。

空间观念是指几何形体在人脑中的视觉表象,它是学习几何的一种必需的思维和能力。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很弱的,我们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这就需要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在大脑中形成各种表象,从而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如在教学<<认位置>>中,教师围绕学生身体的某些部位(如左手、右手,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较好的认识了左,右两个方位;围绕学生间座位关系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这样的教学联系实际,操作性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又如在教学长度、面积、体积单位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画一画、剪一剪、做一做各种单位的纸或纸盒,亲身感受它们的大小。在动手操作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其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另外,练习中指导学生动于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加深认识,有利于发展空间想象。这在学生作几何形体的习题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有一次,在练习课上学生问到这样一道题,:“有一张长20分米,宽15分米的铁皮。在四个角上分别裁下一个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后,然后再把它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求容积是多少”应如何解答。开始不管我怎样讲解,即使把示意图画在黑板上,有部分同学都弄不明白。想不出来制成的长方体长宽高相当于这张铁皮的哪些部分.在这语言难以解释清楚的时候,我让学生动动手,做一做。用白纸做出符合题意的长方体,很快学生就得出了长方体的长为20-5×2=10分米,宽为l5-5×2=5分米 ,并计算出了容积为250立方米。同学们动手操作之后形成了空间观念,发展了思维,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周密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操作学习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这种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求知,在操作中创新,在质疑中问难。所以我们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学习数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的氛围中,解决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想法,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动手操作中参与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从而乐学会学。

参考文献

[1].《黄爱华与智慧课堂》作者: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